在线se,天天色综合久久,免费看精品黄线在线观看,色喜亚洲美女沟沟炮交国模,久久精品国产74国产,日本一卡=卡三卡免费,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软件

歡迎來到環(huán)聯網  郵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僅搜索標題

江蘇省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

分類:產業(yè)市場 > 政策法規(guī)    發(fā)布時間:2019年4月15日 11:11    作者:    文章來源:中國固廢網

日前,江蘇印發(fā)《江蘇省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江蘇省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自動監(jiān)控技術指南

(征求意見稿)

1.jpg

江蘇省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自動監(jiān)控規(guī)范

1 適用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的組成、技術要求、焚燒系統運行狀況的判定、煙氣排放連續(xù)監(jiān)測系統系統監(jiān)測數據的合理性判定、技術驗收和日常運行管理。

本文件適用于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

摻加生活垃圾質量超過入爐(窯)物料總質量30%的工業(yè)窯爐以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一般工業(yè)固體廢物的專用焚燒爐可參照本指南執(zhí)行。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6587電子測量儀器通用規(guī)范

GB/T18268.1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的電設備電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18485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

HJ75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xù)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HJ76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xù)監(jiān)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

HJ/T 373固定污染源監(jiān)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guī)范

HJ/T 397固定源廢氣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HJ212污染物在線自動監(jiān)控(監(jiān)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

HJ 447污染源在線自動監(jiān)控(監(jiān)測)數據采集傳輸儀技術要求

CJJ 90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技術規(guī)范

CJJT 212生活垃圾焚燒廠運行監(jiān)管標準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3.1焚燒爐Incinerator

利用高溫氧化作用處理生活垃圾的裝置。

3.2焚燒處理能力Incineration Capacity

單位時間焚燒爐焚燒生活垃圾的設計能力。

3.3爐膛Furnace

焚燒爐中由爐墻包圍起來供燃料燃燒的空間。

3.4煙氣停留時間Retention Timeof Flue Gas

燃燒所產生的煙氣處于高溫段(3850℃)的持續(xù)時間。

3.5焚燒爐渣Incineration Bottom Ash

生活垃圾焚燒后從爐床直接排出的殘渣,以及過熱器和省煤器排出的灰渣。

3.6焚燒飛灰Incineration Fly Ash

煙氣凈化系統捕集物和煙道及煙囪底部沉降的底灰。

3.7一般工業(yè)固體廢物Non-hazardous Industrial Solid Waste

在工業(yè)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除外。

3.8標準狀態(tài)Standard Conditions

溫度在273.16K,壓力在101.325kPa時的氣體狀態(tài)。

3.9測定均值Aaverage Value

取樣期以等時間間隔(最少30分鐘,最多8小時)至少采集3個樣品測試值的平均值;噁英類的采樣時間間隔為最少6小時,最多8小時。

3.10 進料系統

進料系統的目的在于使廢物能在安全、穩(wěn)定且可控制的情況下進料,避免影響焚燒爐正常之燃燒狀況。采用抓斗將貯存坑中的垃圾投入到垃圾焚燒爐中,在往復進料裝置的作用下進入垃圾焚燒爐中。

貯存坑中的垃圾在堆存過程中發(fā)生厭氧發(fā)酵作用,會有氨氣、硫化氫、硫醇等惡臭氣體產生,為防止惡臭外溢擴散,垃圾貯存坑微負壓運行,將貯存坑中的空氣引入到焚燒爐中進行氧化焚燒。

3.11 焚燒系統

垃圾經進料系統進入主燃室后,借助機械爐排推進緩緩移動,推進系統開始進入干燥段吸熱至燃點,再進入燃燒段焚燒,灰渣落入出灰螺旋輸送系統,送出爐外。

主燃室產生煙氣進入第二燃燒室,第二燃燒室分燃燒段與停留段,煙氣在燃燒機噴入柴油助燃下燃燒,經停留段確保完全燃燒,停留時間>2秒,進入后續(xù)尾氣凈化系統。

3.12 供風系統

焚燒爐供風系統由鼓風機、供氣風門、脈沖電磁碟閥、壓力監(jiān)測組件。鼓風機通過空氣輸送管及風門的調控,在脈沖電磁碟閥控制下,脈沖式向爐內強制送風,將適量助燃空氣送入主燃燒室,同時吹動翻轉爐排上垃圾,使充分燃盡。二燃室供風則無需脈沖碟閥控制,而根據需氧量調節(jié)風門。

3.13 煙氣凈化系統

為保證焚燒爐燃燒后產生廢氣的各項指標達標排放,對煙氣進行凈化處理所采用的各種處理設施組成的系統。焚燒爐煙氣主要污染物有塵、酸性氣體、氮氧化物、重金屬、二噁英等。

3.14 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s(PMS)

監(jiān)測、分析影響污染物排放的污染源的生產及治理設施運行的關鍵參數,并提供關鍵參數的永

久性記錄所需的全部設備及應用軟件組成的系統。

3.15 數據采集傳輸儀Data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采集各種類型監(jiān)控儀器儀表的數據、完成數據存儲及與上位機數據傳輸通訊功能的單片機、工控機、

嵌入式計算機、可編程自動化控制器(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PAC)或可編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等,本標準簡稱數采儀。

3.16 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

集計算機技術(Computer)、控制技術(Control)、通訊技術(Communication)和圖形顯示技術(CRT)

等4C技術并通過通訊網絡將分布在工業(yè)現場(附近)的現場控制站、檢測站和操作站等操作控制中心

的操作管理站、控制管理站及工程師站等連接起來,共同完成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管理和綜合控制的

系統。

3.17 排放連續(xù)監(jiān)測系統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CEMS)

連續(xù)測定顆粒物和/或氣態(tài)污染物濃度和排放率所需要的全部設備。一般由采樣、測試、數據采集

和處理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監(jiān)測體系。

3.18 排放預測監(jiān)測系統Predictive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PEMS)

用過程參數和其他參數確定污染物的濃度或排放速率的系統。通過公式轉換,圖形或計算機程序處理測量參數,用于和排放限值或標準進行比較。

3.19 建立模型Establishing Models

基于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或應用數學的方法,如:神經網絡法、統計回歸法,推導過程參數與污染物排放數據之間的關系,所建立的理論模型或經驗模型。

4 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的組成

4.1 一般規(guī)定

PMS由現場端監(jiān)控系統和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兩部分構成,其系統示意圖見圖1。

表示采用任一種治理排氣的技術;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的運行參數數據可用傳感器直接獲??;示意圖僅表示單個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運行參數數據的采集、污染物監(jiān)測、數據傳輸及與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的連接和部分功能。

2.jpg

4.2現場端監(jiān)控系統

由參數監(jiān)測、數據采集傳輸和應用軟件三個子系統組成。

a.參數監(jiān)測子系統:由各類傳感器和監(jiān)測設備組成,可準確、完整、系統的獲取生產設施、治理設施運行的關鍵參數數據和污染物排放及煙氣參數監(jiān)測數據。

b.數據采集傳輸子系統:由分布式控制系統、數據采集傳輸儀、局域網組網設施等組成,可實現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等功能。

c.應用軟件子系統:工藝監(jiān)控、數據審核、異常報警和趨勢預警。實施現場監(jiān)測數據的統計分析,治理設施運行狀態(tài)的判定。

4.3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

包含污染源中心端工況監(jiān)控系統。接受多個現場端監(jiān)控系統的信息,實現現場數據的監(jiān)控、匯總、統計分析、共享交換等功能;根據環(huán)境管理的需要,可擴展環(huán)境監(jiān)察、環(huán)境信用評價、企業(yè)綠色信貸及其他方面的功能。

5 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的技術要求

5.1 外觀要求

5.1.1儀器應在醒目處標識產品銘牌,銘牌標識應符合GB/T13306的要求。

5.1.2顯示器無污點。顯示部分的字符均勻、清晰、屏幕無暗角、黑斑、彩虹、氣泡、閃爍等現象。

5.1.3機箱外殼應耐腐蝕、密封性能良好、表面無裂紋、變形、污濁、毛刺等現象,表面涂層均勻、無腐蝕、生銹、脫落及磨損現象。產品組裝堅固、零部件無松動。按鍵、開關等控制靈活可靠。

5.1.4 機箱外殼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能承受安裝組件及短路時產生的機械應力和電動力,同時不因設備的吊裝、運輸等情況影響設備的性能。

5.2 環(huán)境條件

適應溫度、濕度環(huán)境的能力應分別符合GB/T6587.2 和GB/T6587.3中環(huán)境組別為II組的要求,抗振動性能應符合GB/T6587.4 的要求,抗電磁干擾能力應符合GB/T18268.1的有關要求。

5.3 安全要求

5.3.1 絕緣阻抗應不小于20MΩ。

5.3.2 在正常大氣條件下,應能承受頻率為50Hz、有效值為1500V 的正弦交流電壓1min,應無飛弧和擊穿現象。

5.4 功能要求

5.4.1 現場端監(jiān)控系統

5.4.1.1 參數監(jiān)測子系統

參數監(jiān)測子系統的要求,參見附錄A。

5.4.1.2 數據采集傳輸子系統

5.4.1.2.1 數據獲取

企業(yè)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的運行參數和電氣參數等監(jiān)控數據統一由智能數據采集儀與企業(yè)的中控系統、DCS連接獲取。

5.4.1.2.2 信號接入要求

a. 智能數據采集儀至少應具備8個模擬量輸入通道,應支持(4~20)mA、(0~20)mA電流輸入或(0~5)V 電壓輸入,采樣誤差小于千分之一;至少應具備8 路開關量輸入通道,帶光電隔離;應至少具備6個RS232/485 數字輸入通道,用于連接監(jiān)測儀表,實現數據、命令雙向傳輸;備1個標準10/100M以太網口用于連接以太網。

b. 對于模擬量輸入信號,開關量輸入(輸出)信號,應采用屏蔽電纜,宜采用屏蔽雙絞電纜,屏蔽層要單端接地。

c. 模擬信號應隔離,以增強現場與遠傳信號的可靠性,所安裝的電流互感器應采用適應實際工況需要的規(guī)格型號,保證參數的準確采集。

d. 如果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之間的間距小于15cm,應在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之間設置屏蔽用的金屬隔板,并將隔板接地,避免交叉走線,以減少干擾;當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安裝時,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之間的間距應大于15cm。

e. 智能數據采集儀獲取數據時,應屏蔽編寫操作,系統只能讀取,以避免對中控系統數據造成干擾。

f. 依據電力系統二次安全防護的要求,在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獲取工況數據方式時應加裝單向物理隔離裝置。

g. PMS 同設備現場之間的接線應符合DL/T 5136 的要求,所采用的硬件采集設備應符合DL/T5137 的要求。

5.4.1.2.3 數據傳輸

PMS 的數據編碼規(guī)則和傳輸協議應符合國際電工委IEC 60875-5-104 規(guī)約和HJ 212 標準的要求,對于HJ212未覆蓋部分,需遵循本規(guī)范的要求,具體參見附錄B。

工況數據通過光纖或GPRS無線網絡、3G/4G/5G網絡或者TCP/IP有線網絡等手段,發(fā)送至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F場端監(jiān)控系統和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中間通過防火墻等手段,確保采集服務器的安全。

5.4.1.2.4 信號采集誤差要求

模擬量采集傳輸過程中產生的誤差應小于1‰。

5.4.1.2.5 系統時鐘計時誤差

系統時鐘時間控制24h 內誤差不超過±0.1‰,并能通過平臺對系統時鐘進行校準。

5.4.1.2.6存儲要求

數據采集儀應具備斷電保護功能,斷電后所存儲數據不丟失。存儲容量不低于16G,,能保存1 年及以上的分鐘數據,可通過U 盤、存儲卡導出數據。

5.4.1.3 應用軟件子系統

5.4.1.3.1數據展示

應能實時顯示采集的生產設施、治理設施運行數據,以及與監(jiān)控污染物排放相關的監(jiān)測數據或統計數據,可以工況圖、表格、折線和/或柱狀圖等方式表現。

5.4.1.3.2數據查詢

應能查詢實時數據、歷史數據、異常報警記錄等。

5.4.1.3.3多曲線比較

應能比較監(jiān)控的設施運行參數數據、排放污染物、脫硫和脫硝效率、生產設施與治理設施關聯參數(如:發(fā)電負荷與脫硫系統增壓風機電流關聯曲線)數據的小時(適合時)、日、月變化曲線,以及不同電廠同類指標的比較等。

5.4.1.3.4異動分析

應能對采集的數據進行預處理,篩除離群值、可疑值并能識別在設施非穩(wěn)定運行狀態(tài)下獲得的值。

5.4.1.3.5工況核定

判定治理設施的投運、停運及運行狀況,并核定運行狀況有效或無效,以保證精確的統計治理設施的有關數據及核定監(jiān)控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分析各種運行狀況下監(jiān)控參數數據的變化趨勢。

5.4.1.3.6數據判定

利用監(jiān)控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的關鍵參數、數據統計分析、數學模型等方法判定設施的運行狀態(tài)和CEMS 監(jiān)測數據的合理性。

5.4.1.3.7故障報警

應能針對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運行中出現的故障或異常情況進行實時預警和報警,并能記錄和查詢報警。對報警內容進行推送,跟蹤報警處理措施和處理結果,形成報警信息閉環(huán)管理。

5.4.1.3.8安全管理

應具有安全管理功能,操作人員需登錄工號和密碼后,才能進入控制界面。安全管理功能應至少為二級系統操作管理權限。

5.4.1.3.9自動恢復

設備開機應自動運行,當停電或設備重新啟動后,無需要人工操作,自動恢復運行狀態(tài)并記錄出現故障時的時間和恢復運行時的時間。

5.4.2 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

中心端監(jiān)控平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企業(y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參數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和應用,為環(huán)保管理的各項相關工作提供數據基礎,為企業(yè)提供生產運行的優(yōu)化建議。該平臺除具有應用子系統的所有功能外,還應具有統計分析、數據存儲、共享交換等功能。

5.4.2.1 統計分析

提供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運行數據的多種報告和數據匯總表,結果可導出成 EXCLE、PDF、WORD 等格式。

5.4.2.2共享交換

提供數據交換接口,支持工況監(jiān)控系統與江蘇省污染源自動監(jiān)控平臺之間及其他業(yè)務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共享。

5.4.2.3數據存儲

存儲容量不低于500G,能保存10年及以上的分鐘數據。存儲單元應具備斷電保護功能,斷電后所存儲數據不丟失??赏ㄟ^磁盤、U 盤、存儲卡或專用軟件導出數據。

6設施運行狀況的判定

6.1 焚燒工藝運行狀況判定

垃圾焚燒廠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垃圾在焚燒爐內應得到充分燃燒。標記為“正常運行”工況下,焚燒爐爐膛內焚燒溫度的熱電偶測量均值不低于850℃。1個自然日內,爐膛溫度連續(xù)10分鐘低于850℃,或者累計30分鐘低于850℃,認定為垃圾焚燒工藝不正常運行。

3.jpg

6.2除塵設施運行狀況判定

除塵器除塵需要接入的參數是電流、電壓或壓差。

6.2.1 電除塵

電除塵器電場未正常投運:電場高壓整流器工作電流為0±10%額定電流。

6.2.2 布袋除塵

除塵器未開:除塵器進出口壓差信號為0±10%額定壓差。

6.2.3 濕式電除塵

除塵器未開:高壓整流器電流小于額定壓差的10%。

6.3 自動監(jiān)測設備運行狀況判定

垃圾焚燒廠應當及時處理異常情況確保自動監(jiān)測數據完整有效。標記為“CEMS 維護”的時段,每臺焚燒爐每季度累計不超過20小時,除此以外的數據缺失認定為自動監(jiān)測設備不正常運行。

7CEMS監(jiān)測數據的合理性

運用PMS采集在焚燒系統和煙氣凈化系統正常運行條件下影響污染物排放的關鍵參數數據,分析其與污染物排放數據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統計分析和/或數學模型,判定CEMS監(jiān)測污染物排放數據的可接收性。

7.1 排放系數法判定SO2、NOx和煙塵(TSP)CEMS監(jiān)測數據的合理性

排放系數涉及到與排放活動相關的排放源釋放物質的量,表示為單位質量排放物質的重量(如:燃燒每噸垃圾排放的SO2,kg/t)。當可獲得排放系數時用排放系數法估算排放量,若估算值與監(jiān)測數據實測值一致(與實測值的相對誤差不超過25%),判定實測值可接受。

7.1.1 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放系數估算方法

用排放系數估算設施(排放源)排放污染物(煙塵、SO2和NOx)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如式(1)。

4.jpg

7.1.2結果的比較

排污系數法估算結果(kg/h)與CEMS法相同時間區(qū)間測定結果(kg/h),按式(25)計算相對誤差,判定CEMS數據的合理性。

7.2 校準曲線法判定煙塵、SO2和NOx CEMS監(jiān)測數據的合理性

以參比方法(RM)測定數據為基準,建立排放系數法與CEMS法測定數據的校準曲線,利用校準曲線預測CEMS測定數據的合理性;校準曲線僅適用于建立時最低值和最高值區(qū)間的數據。

由排放系數計算煙氣凈化之后污染物的排放量(物料衡算法,簡稱衡算法),同時用RM和CEMS法測定污染物排放量。由衡算法與RM的相對準確度(RA)及CEMS法與RM的RA,分別判定衡算法和CEMS法的測定結果,當RA≤25%時,測定結果可采用(如果與RM數據對差的算術平均值大于置信系數,則應用偏差系數修正衡算法和/或CEMS法的數據)。建立衡算法估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與CEMS法測定數據的回歸方程,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應≥0.75。此后,將衡算法估算的污染物小時質量流量(kg/h)代入回歸方程,獲得的結果與CEMS在相應時間測定污染物質量流量(kg/h)比較,相對誤差≤25%,判定CEMS測定數據可接收。

7.2.1 估算污染物排放濃度

用7.1.1條排放系數法估算各污染物的排放量。

7.2.2 相對準確度

a.盡可能在被測設施最大生產能力或負載水平的50%左右(低水平),65%~75%左右(中水平),80%~100%左右(高水平),進行相對準確度檢測。RM采用國家或行業(yè)發(fā)布的標準分析方法或《空氣和廢氣監(jiān)測分析方法》,RM的測量位置和測量點應符合HJ/76標準的規(guī)定。

b.CEMS與RM同步,由數據采集器每分鐘記錄1個累積平均值,連續(xù)記錄至RM測試結束,取與RM同時間區(qū)間值的平均值。

c.獲取一個數據至少在時鐘整點連續(xù)測定30min~45min計算平均值,取RM與CEMS同時間區(qū)間測定值組合一個數據對,獲得9個以上數據對,至少取9對數據用于相對準確度計算,數據對至少在不同水平的分布如下:

①低水平3個;

②中水平3個;

③高水平3個。

可選擇RM檢測超過9次。但最多可以舍去3次檢測結果,只要用于確定RA的數據對量大于等于9個,每個水平下至少測試3次,必須報告所有的數據,包括舍去的數據。

獲取的CEMS和RM的數據單位為kg/h。

d.用同時間區(qū)間衡算法估算污染物的排放量替代CEMS測定結果,與RM測定值組成數據對,其余同前。

e.按式(2)計算相對準確度。

5.jpg

7.3數據邏輯關聯法

數據邏輯關聯法是指:通過抽取煙氣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情況下影響煙氣排放濃度的關鍵性參數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衡量數據關系是否正常,由多個邏輯關系結果來判定CEMS監(jiān)測數據合理性的方法。

7.3.1 正向邏輯關聯

指某個參量的值在一定周期內的增大或者減小會導致另一個或多個參量值的增大或者減小。

7.3.2 反向邏輯關聯

指某個參量的值在一定周期內的增大或者減小會導致另一個或多個參量值的減小或者增大。

7.3.3 吻合邏輯關聯

指多個參量的值在一定周期內的數據為吻合趨勢。

7.3.4 范圍邏輯關聯

指某個或多個參數在某一范圍內,會導致另外一個或多個參數在合理范圍內.

7.3.5 邏輯權重數值

利用多個邏輯關聯關系的結果來整體評價CMES監(jiān)測數據合理性。

7.4模型法

利用PMS和CEMS獲得的大量實際測定數據,建立以現場操作數據集為基礎,不需要運用污染物形成和破壞過程的理論知識(例如:流體動力學,熱動力學或化學反應)的黑箱模型,包括: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周期性的)和識別模型(線性回歸模型,非線性回歸模型,回歸滑動平均模型)。由模型預測的結果與CEMS在相應時間測定污染物結果比較,相對誤差≤25%時,判定CEMS監(jiān)測數據可接受。

7.4.1 建模

7.4.1.1 神經網絡法

a.確定影響污染物產生的獨立的輸入變量和因變量;

b.記錄單位時間(如:每分鐘)CEMS監(jiān)測污染物排放濃度與傳感器監(jiān)測對應時間的變量的數據;

c.確定獲取現場數據的時間期間(如:3個星期);

d.將樣本分割成多個數據集(如:4個);

e.其中一個數據集(如:7000個樣本)用于訓練模型的適應性,另外的數據集用于模型的驗證;

f.建立模型(神經網絡模型);

g.模型置于現場,由實際的過程數據在線檢驗模型,判定模型能否提供所需數量的準確的實時估算;

h.繪制以樣本數為橫坐標,污染物排放濃度為縱坐標的模型預測結果與污染物實際排放濃度的圖形。

i.對照模型的技術條件檢驗是否合格;

j.經環(huán)境保護主管部門批準,用于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監(jiān)測。

7.4.1.2 多元回歸法

建立污染物排放濃度與過程多關鍵參數的線性或非線性回歸方程,其余同8.2.3.1.1中g、h、i、j。

7.4.2 模型的性能及技術指標檢測

7.4.2.1 模型的設計

PEMS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a.輸入參數的數量。PEMS通常使用三個或更多個輸入參數(如果使用輸入參數少于三個,必須經主管部門逐項批準)。

b.參數工作的范圍。認證測試評估PEMS之前,必須給出PEMS使用的輸入參數及其范圍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工作范圍),并用圖譜和開發(fā)PEMS過程中的數據、供應商的信息或工程計算(如適用)來證實參數工作范圍的完整性。在認證測試之后,如果操作PEMS在任何時間超出這些范圍,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數據,用于預測的排放數據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沒有明確定義這些參數工作的范圍,沒有得到開發(fā)時數據的支持,則PEMS的操作被限制在認證測試期間遇到的輸入參數范圍內,直到PEMS建立一個新的工作范圍。

c.源的特定工作條件。識別源的特定工作條件,如:燃料類型,會影響PEMS的輸出。因此,只能在經證明的源的特定工作條件下使用PEMS。

d.環(huán)境條件。必須解釋環(huán)境條件和季節(jié)的變化如何影響PEMS;在測試過程中不能控制某些參數,如:環(huán)境相對濕度,則必須確定環(huán)境條件,如:濕度對污染物濃度的影響;推斷這種影響包括今后預期的條件;必須評估季節(jié)變化和對PEMS的影響,除非能證明這種影響可忽略不計(適合時)。

e.PEMS的工作原理。如果建立的PEMS是基于已知的物理原理,則必須能識別特定的物理假設或支持其運作的數學運算。如果建立的PEMS是基于線性或非線性回歸分析,則必須提供用于建立或培訓模型的配對數據(最好以圖形表示)。

f.傳感器評估系統。PEMS必須設計至少每天進行自動或手動判定傳感器是否有缺陷。傳感器評估系統可以包括傳感器確認子模型,備用傳感器的比較,抽查在參考值、操作或排放水平傳感器的輸入讀數,或檢測有缺陷或故障傳感器的其他程序。當覺察傳感器故障時,一些傳感器評估系統用于產生替代值(使一致的數據)。使用使一致的數據之前,必須事先獲得批準。

j.參數超出范圍。PEMS系統必須包括發(fā)現并通知操作人員參數超出范圍的設計。在傳感器范圍外采集的排放數據,認為是沒有質量保證的數據。

7.4.2.2 性能技術指標

PEMS應滿足以下性能技術指標的要求:

a.相對準確度:模型預測值大于100μmol/mol時,RA應不大于15%;模型預測值在10μmol/mol~100μmol/mol之間,RA應不大于25%;模型預測值小于10μmol/mol,模型和RM測定值差的平均值的絕對值應不大于5μmol/mol。

b.偏差。模型預測值與RM測定值差的算術平均值大于置信系數,則應用偏差系數修正模型數據。

c.模型方差。在95%置信水平,計算的F值應不大于臨界值Fα。

d.模型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0.75。

e.相對準確度審核。便攜式分析儀(RM)和模型預測同時測定3次的平均值,不大于分析儀測定值的±15%。

8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的技術驗收

8.1 技術驗收條件

8.1.1PMS 應安裝完畢,連續(xù)穩(wěn)定運行168h 后,確保PMS 所采集數據與一次儀表測量數據一致;進入調試階段,調試要求技術指標達到本文件提出的技術要求,用于判定治理設施運行狀況和CEMS監(jiān)測數據合理性的方法試驗數據齊全,在PMS 的運行中執(zhí)行了日常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計劃并提供證明實施了計劃的原始記錄。

8.1.2 數據采集儀等核心部件應經有關部門檢測合格。

8.1.3 數據采集和傳輸以及通信協議均應符合HJ212及本規(guī)范的要求,并提供一個月內數據采集和傳輸自檢報告,報告應當對數據傳輸標準的各項內容做出響應。

8.2 現場檢查

主要檢查設備安裝、運行維護、故障發(fā)生及處理、設備運行穩(wěn)定性、數據一致性、設備功能設置等:

a)檢查設備安裝是否齊全,滿足治理設施過程(工況)監(jiān)控的需要;安裝位置是否符合有關標準

的要求;維護、檢修、更換設備是否方便,易于接近;是否安全可靠;

b)檢查開展設備日常維護,保證設備正常運行開展的實際活動,如:儀器的漂移檢查和校準,關鍵設備及采樣裝置的目視檢查及記錄;

c)檢查故障發(fā)生及處理,經常發(fā)生的故障、原因分析、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是否采取在故障發(fā)生前的預防性措施,如:提前更換部件;

d)檢查設備運行穩(wěn)定性,主要是查看設備的各種功能是否正常,判定設備是否能穩(wěn)定運行;

e)數據一致性,查看PMS 所采集數據偏差是否小于1‰;

f)檢查設備功能設置,查看設備的基本功能是否齊全;

g)檢查操作手冊、儀器說明書等相關技術文件;

h)檢查軟件功能是否滿足5.4 的要求。

8.3 實際測試

當現場檢查完畢確認需要通過實際測試校驗提供近期的CEMS準確度測試結果時,可進行實際測試。實際測試應委托第三方有檢測資質的單位,在商定的時間期間內完成。測試項目的多少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但應能解答對現場檢查發(fā)現問題的疑慮。

9排放過程(工況)監(jiān)控系統日常運行管理

9.1 制訂運行管理規(guī)程

從事PMS 日常運行管理的單位和部門應根據本文件、HJ 75 標準的要求編制PMS 的運行管理規(guī)程、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計劃,明確運行操作人員和維護人員的工作職責。

9.3參數傳感器的質量保障和質量控制

監(jiān)控治理設施的傳感器應按照設計的要求,定期用自動或手動的方法判定關鍵參數傳感器是否存在缺陷。定期的抽查在參考值、操作或排放水平傳感器的輸入讀數的正確與否(如:用恒流電源檢查傳感器的電流輸入信號,誤差應在規(guī)定范圍內),在傳感器出現缺陷或發(fā)生故障時及時告警,確保傳感器正常的工作,提供有質量保證的電氣參數數據。

9.3日常巡檢與維護

應配備相應的人力、物力資源(常用工具、通訊設備、交通工具等),專人負責日常維護環(huán)保設備和監(jiān)控設備。必須在30天內對PMS進行一次巡檢。巡檢包括系統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況,查看判定運行狀況的主要參數是否在設備正常運行、檢測的范圍內。

PMS的日常維護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

a.不定時檢查維護易損易耗件;

b.設備經長期使用,元件自然老化導致的設備損壞故障維護;

c.在運行過程中,由于電壓、電流的不穩(wěn)定,導致的設備損壞故障;

d.由于線路受損導致的信號傳輸故障等。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