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黑龍江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非焚燒低溫處理設施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23/T 2714—2020)正式生效了。
非焚燒低溫處理:較低溫度環(huán)境(200℃以下)中,采用非焚燒方式將有機物分解而改變其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和組成的處理方法。
隨著技術的進步,垃圾處理不僅逐漸擺脫了主填埋的格局,還逐漸發(fā)展出了更多垃圾焚燒之外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方式。低溫熱解、低溫裂解就是如此,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上也有相關推薦技術。
垃圾無氧裂解低溫低壓轉化處理系統產業(yè)化——
企業(yè)自薦技術,用于生活垃圾、工業(yè)廢固、餐廚垃圾、農林廢棄物等有機垃圾的處理利用。其技術原理是在適當反應溫度、時間、壓力條件下,使有機垃圾物質的有機質高分子鏈裂斷成多個低分子,其原有分子的化學鍵能被重新分配到新構成的小分子中。
按新構成小分子的物理特征進行分離和分類收集,獲得“油”、“氣”、“炭”類資源物質。
生活垃圾低溫熱解消納系統——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突破技術?;谟袡C物質在霍爾效應下的低溫缺氧裂解原理,經過一次熱啟動后經過物化方法的組合使得有機物質的熱值被釋放,分解出水蒸氣及原礦物質。
該技術有利于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就地收集、分散處理的問題。
目前,生活垃圾非焚燒低溫處理技術應用的身影漸多。如青海省,2019年11月三江源地區(qū)首個生活垃圾低溫熱解處理站投建,針對青藏高原農牧地區(qū)高海拔、低壓、高寒等特點,具有強適用性。
該垃圾處理站設計日處理垃圾1.22噸,是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海拔農牧區(qū)村鎮(zhèn)垃圾無公害處理研究示范”的示范點之一。
據悉,針對目前我國頻頻提及的“白色污染”問題,垃圾低溫處理方法也有用武之地。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采用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能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很多工業(yè)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且,新方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